新能源存储:技术多元化、规模全球最大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17日浏览量: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十四五答卷·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本报记者卢成宽在青海海西,像“充电宝”一样吸收绿色电力的共享储能电站;在湖北应城,地下500米的废弃盐洞被改造成了巨型“空中充电宝”;在广西南宁,钠离子储能技术首次大规模应用……全国各地的亮眼实践共同勾勒出新能源蓬勃发展的新画卷。 “十四五”期间,我国储能及产业发展的储能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成为电力新体系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储能容量已达7376万千瓦,占全球总装机容量的40%以上,约为“十三五”末期的20倍。我国新能源储能规模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储能应用效果逐步显现。新能源存储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输出电能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技术,包括电化学储能、风能压缩存储、重力储能等,就像电力系统的“超级电力银行”。通过低谷充电、高峰放电,有效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新能源存储是建设新能源的重要技术和关键工具系统。是实现碳峰值水平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 “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攻克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场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振涛强调。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新增储能装机容量达到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29%。 到2024年底。其中,内蒙古、新疆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山东、江苏、宁夏装机容量超过500万千瓦。新能源储能规模如何实现跨越式增长?答案就在于顶层设计所描绘的清晰蓝图和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自“十四五”以来“十一五”规划”,我国新能源发展政策“四梁八柱”先行构筑。《关于加快新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新能源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关于推动新能源并网和输电应用的通知》印发,对新能源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进行总体拓展,提出重点任务 推动新能源存储高质量发展。 “目前,新能源存储应用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2024年全年新能源储能使用量较2023年将大幅增长,浙江、江苏、重庆、新疆等地区年均等效使用时间将达到1000小时以上,成为促进新能源发展和消费的重要途径。作为“超级大国”“银行‘,为保障高峰供电贡献了重要力量。”国家能源局卡瓦罗夫节能技术装备公司副主任卞光启说。多类技术路线将于8月30日加快实施,经过1个68小时的运行,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苏州电厂建设的1000兆瓦时“煤电+熔盐”储能项目正式投产。 正在进行中。这是我国最大的“熔盐”能源项目、首套千兆瓦时煤电熔盐蓄热替代成套设备和控制系统、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 “引入熔融储热技术,相当于在传统热电联产机组上增加了一个‘储热宝’。”国电苏州电厂能源集团安徽公司负责人表示, “当e单位压力小,单位热量过剩。 “这是储能行业创新技术不断推进的一个缩影。锂离子储能技术不断完善;2024年,国家能源局发布了56个新型储能试点项目,覆盖十余条技术路线,不少试点项目是国内首次工程化应用,总体趋势是多元化发展,有效推动了重大新型储能技术和装备的突破。”卞光启说,“ 同时,新能源储能项目12个项目作为能源领域首台(套)主力技术装备第四批配套项目,为首台(套)基础技术装备的实施和改造提供应用场景。 “随着新能源存储技术的深入发展,各类新能源能源储能将呈现多方协同、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共同满足真实电力系统需求的复杂性和变化。”张振涛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