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正驶入快车道
发表时间:2025年11月07日浏览量: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 李万晨曦 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再次传来好消息。北京银河动力航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动力”)官方微博透露,11月4日,银河动力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一号半固定火箭二级试验平台上,成功完成了帕拉斯一号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第一级动力系统的试车。此次测试标志着帕拉斯一号大规模地面测试的完成,首次发射飞行即将进行。万联证券投资顾问曲方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国内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迅速,不仅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动机”驱动技术创新,也是经济增长的一大推动力。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将正式进入重要加速期。从可循环火箭技术的不断迭代、卫星制造的实现量产,到高密度发射任务的常态化实施,整个产业链各环节都在加速走向成熟。“技术突破”与“规模爆炸”产生强烈共鸣,带动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加快商业航天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商业模式运作的航天活动,在卫星生产发射、卫星运营服务、地面设备生产等关键环节发挥作用。、导航、遥感、航天交通、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萨摩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雷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已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商业航天产业,构建了完整的产业体系。 10月以来,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进入高密度发射的“爆发期”。例如,10月16日,长征八号a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将12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0月17日,第六批千帆星座组网卫星以“十八星”方式成功发射。发射技术和频率双提升彰显我国商业航天硬实力。 “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进入工业化的黄金轨道,‘真金白银’融入资本市场,就是这个高价值领域加速发展的最直观证明。”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推广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谢晓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国报道堂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末,商业航天领域全年已完成投融资事件31起,融资总金额21.43亿元,单笔交易平均融资金额6900万元,接近2024年全面水平。近期,商业航天融资速度按下“加速键”,多家企业获得资本支持。例如,星耀航空航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月18日完成第一批D+轮7亿元融资; 9月28日,银河动力完成D轮融资,融资总额24亿元。与此同时,商业航天企业的IPO进程也在加速。据证监会官网消息,2025年下半年以来,北京密罗纳星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益鑫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长兴航空装备有限公司等多家商业航天企业相继上市。联合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等多重因素协同发力、共同驱动的结果提供发展保障,密集注资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产生技术壁垒,激活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东吴证券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7.8万亿元。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商业航天产业链上市公司应围绕可回收火箭、卫星小型化等关键技术,加大研发力度,降低成本,构筑壁垒;搭建数字化平台,提高供应链效率;开发导航、遥感领域新应用,同时积极对接资本市场,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动能行业的评论。

